本文背景: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 | 南方周末
一个额外的不辨对错但是 po 在这里的链接:知乎。一定程度上小小地代表了我的一点想法,或者是在那么多解释里我偏向的一个
本文偏向个人和主观
WHY I'M WRITING THESE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闻,充其量算一个关键词更多一点的,故事更有冲突性的社会新闻。但是我(即使此案发生时我几乎没有了解,当然,当时还小,不可能了解)选择去深究这个话题,为什么?这大概是因为我在吴谢宇案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使没上 PKU ),同时,我不想成为下一个吴谢宇(即使他的冲突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丧父这一意外事件的发生)。
一些关键词:(外人看来)学霸、自卑、emotional 情绪化的、想象\幻想(病态)、解离性身份障碍(然而我选择不往身上贴标签,因为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会使得原本的精神疾病倾向转化为真实存在的)、老好人、同性恋\泛性恋\双性恋倾向、……
吴谢宇的变化是潜在的并且瞬时爆发的,很容易导致自己的不自知,而我在自己身上看见的问题(或许是自作多情)是缓慢的,渐进的,并且可自我察觉的,或许跟我小时候某段时间从内向到极度外向的人格转变有关,总之就是有什么事情就会说出来,这大概也是保护我心理状态的很重要的一环吧。(感谢一些善解人意/一针见血的小朋友)
“正常”的外壳和“不正常”的自我
无数的有可靠来源的证据基本都指明,吴谢宇,作为那个“北大学霸”而言,是一个“正常人”,并且是“正常人”里的“好人”,生长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什么家庭没有缺陷呢)。如果引用上方知乎链接里的用词,那么这层“外壳”就对应“宇神”的人格(虽然我并不倾向于用人格分裂来描述这起案件)。案件里的坏人并不“坏”,有其几乎完美的一面,这就是这个案件对于普罗大众的“疑点”——大家无法相信这样的人竟然会成为弑母的凶手,也完全无法把他与流亡过程中那个花花公子联系在一起。从我个人的理解,这是一种人格的错位:按照既定社会期望的成长和个人本我的不平衡导致的错位。“宇神”是吴谢宇在一般社会范式下的表现,是从日常礼貌,家庭人伦,亲子感情,学习成绩都无可挑剔的一面。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这可以被称作“超我”(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明显的本我超我冲突导致自我平衡的破坏。)
创伤性的事件很可能只是“诱因”,真正的问题出在强势的本我在现实世界中挣脱枷锁。后来那个四处逃亡的吴谢宇并没有丢弃他的外壳(做家教,阅读外刊,自称 THU / PKU),而那个和性高度绑定的吴谢宇(在南方周末文中提及较少)可能是其潜意识和本我的解放。南方周末文中援引吴谢宇自述,是他自己从超我层次的角度来看的,对于很多事情充满了愧疚,但当其处于本我状态的时候,或许态度与此并不相同。为什么北大学历,不管文理知识都如此渊博完备的大佬会把幻想寄托到现实,最终导致弑母悲剧?
【感觉讲不清楚自己想讲的话,知乎链接基本上可以替代吧,但是可能我自己有微妙的区别。】
为什么案情中的吴谢宇显得那么不可理喻?因为完全失去超我辖制的大脑活动或许就是这样的。(个人体会)
对于其行为的具体分析
(未完待续)
感觉自己写不出来脑子里想的东西。